首页 > 师资队伍 > 正文

盛阳

作者:时间:2025-07-06点击数:

14B4B


盛阳,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北外-《求是》翻译与传播中心副秘书长、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青年学会研究员。


研究领域国际新闻与传播、传播思想史


主讲课程:

本科:传播学概论;硕士:传播学理论;Global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China;博士:传播政治经济学


简历: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供职于中国日报(China Daily)美国分社驻华盛顿记者站、美国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北京分社、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国际关系学院。担任《探索》、《全球传媒学刊》(Global Media Journal)、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约节目评审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研究员。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论文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

出版著作:

盛阳译:《公共空间与媒介空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盛阳:《“九评”:中苏论战与新闻传播》,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22年。


近五年代表性论文:

学术研究集中于国际新闻与传播、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探讨国际新闻与传播实践中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理念等议题。近五年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如下:

盛阳:《在第三世界发现新闻学:重访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中的“万隆人文主义”与中国经验》,《全球传媒学刊》,2025年第5期。

许莹、盛阳*. The Rise of Reuters’ Shanghai Cen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Telegraph Network in Late Qing China and the Reshaping of the World Order,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thcoming.

盛阳、宋金壮:《人工智能赋能传播学课程教学的理论、路径与前景》,《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即将出版。

王宇琦、盛阳、张煜莹:《从“中国实践”到“全球视野”:推进新时代国际传播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5年第1期。

盛阳:《从“中间地带”到“区域化表达”:理解中国国际传播的一条历史线索》,《青年记者》,2024年第8期。

盛阳、李飞、孟婷怡:《走向区域:以区域国别为方法的精准化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对外传播》,2024年第7期。

章晓英、盛阳*、姜铎. 2022. On the Origin of Transculturalism: A Study Into the Western Academic Context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2), 218-228.

盛阳、王宇琦*:《达拉斯·斯迈思在北京:重访西方批判传播理论的中国问题》,《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7期。

盛阳:《作为行动的受众商品论——斯迈思<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的历史性及当代意义》,《新闻记者》,2021年第3期。

盛阳:《在西方发现中国:论达拉斯·斯迈思的东方马克思主义想象》,《现代传播》,2021年第2期。

盛阳:《探索中国政治理念的全球话语建构——评<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对外传播》,2021年第9期。

盛阳、史安斌:《从解构“文化政治”到建构“政治文化”——媒介研究的中国问题》,《华夏文化论坛》,2021年第2期。

盛阳:《全球传播与政治经济学的互构与重校:一种传播思想史的理论评述》,《全球传媒学刊》,2020年第4期。

史安斌、盛阳. 2022. Unraveling the China Question for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Historical Excavatio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mentation. In X. Zhang, C. Schultz (Eds.),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Building. Routledge.

保罗·约翰斯顿、盛阳、海杨亦诗、吕晓姣(译):《新劳动关系环境中作为公民运动的美国劳工复兴》,《工会理论研究》,2022年第1期。

刘滢、姜飞、盛阳:《从学科建设的视角探索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18期。

史安斌、盛阳*:《从“国际传播”到“战略传播”: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创新路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史安斌、盛阳:《探究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方法论创新:基于“全球中国”的概念透视》,《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4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9期转载;入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

史安斌、盛阳:《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当代传播》,202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

(注:列表中“*”标志表示“通讯作者”)

主持项目: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课题,研究课题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聚焦历史、当代和全球视野中的新闻传播理念与实践等基础领域和前沿议题。近五年来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包括:

主持,2024-至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美传播理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

主持,2021-至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全球指数”子课题“全球媒体网络传播指数”;

主持,202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项课题“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提升研究”;

主持,2024-20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课题“全球南方视野下的区域传播历史、理论与方法”;

主持,2023-20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课题“全球史视野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研究”;

主持,2025:北京外国语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人工智能赋能传播学理论课程建设研究”;

主持,2023-至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专项课题“G20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应对与治理策略研究”;

主持,2020-2022:国际关系学院高精尖学科建设专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传播与文化安全创新机制研究”。

获奖情况:

2024,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2023,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程优秀教学奖

2021,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优秀导师

2016,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指导研究生主要就业于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高等院所、央国企和知名企业集团,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日报社、北京协和医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交通投资集团、上海光明集团等。

联系方式:samthu@foxmail.com


上一条:尚晓倩 下一条:宋毅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