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晚上6点半,应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中国日报社特稿部主任姚英女士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以“英语新闻评论:实例分析与写作”为题做学术报告,国际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宋毅副教授主持讲座,并为姚英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姚英首先向听众简短介绍了中国日报社的情况,她表示,中国日报创刊于1981年6月1日,经过34年的发展,中国日报目前的发行量已达90余万份左右,其中国内发行30余万份,国外发行60余万份,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美、欧洲、亚太和非洲地区都拥有记者站,员工人数在1000人左右,其中100多人在国外当驻站记者。
据姚英介绍,中国日报是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秉承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宗旨,中国日报的评论版也一直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力图在国际传播格局不平衡的状态下为中国争夺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日报评论版具体的变革措施包括,在08年奥运会前中国日报将评论版由一版扩展为两版、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政要约稿,另外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为吸引年轻受众,中国日报评论版还融入了新媒体的要素,部分文章趋向于更简短、对于其它媒体和网上的一些言论观点也会采纳,姚英在讲座中向听众介绍道。
讲座中,姚英重点向听众介绍了新闻评论的种类,评论文章的意图,以及如何撰写说服性文章。姚英强调,在写作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用年鉴为文章搜集素材,她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Facts for Biden’s reference”(给拜登补一堂真相课)为案例分析,指出在评论写作中援引客观数据和事实做到以理服人的重要性。
在讲座过程中,姚英举例时多次提到驻英大使刘晓明的评论文章《日本军国主义就是伏地魔》,强调新闻评论要秉持“理中客”的原则,“理中客”即指理性、中立、客观。姚英还以最近的热门事件“成都男司机打女司机”为案例分析,指出在该事件的不同阶段,网络舆论导向截然相反就是因为媒体报道对于真相的把握不准,因此在写作中一定要做到诚实和准确无误。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姚英回答了同学们有关择业与就业、中国日报评论版选题、以及个人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参加讲座的同学都表示很有收获。
此次讲座是新闻学院本学期所举办的“国际传播论坛”系列讲座第五场,下场讲座将在5月28日晚六点半举行,《求是》杂志的编审吕虹先生将带来题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意义》的讲座。
供稿/何亮
张凯旋/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