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
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种特色和国际化办学优势,根据维护国家利益和新闻人才市场需求,以新闻职业为主要导向,深化新闻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和专业化程度,扩大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将北外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培养卓越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开展国际新闻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经过5-10年的持续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专业外语水平,熟练掌握新闻采编技能,并能综合运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多种传播方式,能够参与国际事务报道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人才培养标准
1.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职业道德感和伦理观。
2. 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中国情怀,理解和认知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3. 掌握和熟悉中国新闻体系与制度,了解《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和配套制作的电视教学片,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和“防止虚假新闻”6个专题和我国主要新闻法规规章以及新闻单位管理规范。
4. 具有较强的新闻实践能力,包括采编能力、全媒体传播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探知新闻事实和讲故事能力。
5. 精通一至两门外语,能够清晰而准确地运用外语撰写新闻稿或直接对外广播。
6. 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并逐步主导国际新闻传播和维护国家利益。
7. 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掌握与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跨文化研究等学科的专业知识。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措施
北外新闻专业将以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北外多语种特色和国际化办学的优势,紧密围绕培养卓越的国家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招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深化改革。
(一)建立优质生源保障机制
在本科层次,扩大招收外语院校的保送生。优质本科生源往往来自全国著名外语院校(如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杭州外国语学校等),经过中学6年的高强度英语培训,学生奠定了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将增加外语外校的保送生名额。在研究生层次,注重招收北外小语种本科毕业生名额。小语种学生不但有本专业语言和文化优势,还有英语优势,多数学生报考英语专业8级。同时,在现有的国际留学生基础上,扩大招收以英语为母语或精通英语的国际留学生(本科生或研究生)。
(二)完善新闻+英语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北外新闻学院一直采用新闻学与英语语言文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英语学院的雄厚师资和新闻专业教师的英语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此模式还欠完美。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在课堂教学上加大新闻专业方面的内容,而新闻专业教师必须进一步完善英语表达能力,能用纯正、清晰、成熟、易懂的英语讲授专业课程,帮助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新闻专业能力得到双重提升,并趋于成熟。
(三)改进跨学科教学平台
为了使新闻专业学生具备某个知识领域的专业功底,将提供多层次选课机制:在新闻学院开设与国际新闻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国际关系理论、跨文化传播等;指定学生选修英语学院提供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类的通识课程;指定学生选修学校提供的“哲学与方法论”板块的通识课程;利用北外和人大两校签署的战略共同体合作框架协议,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开辟“第二校园”。
(四)完善复语型、复合型国际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本校小语种学生积极报考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但人数很有限。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以北外58种外语教学为基础,将面对全校小语种学生开设新闻学双专业/辅修课程,建设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培养复语型、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学双专业/辅修课程同时招生,并于2014年9月开始启动。双专业学生共学习15门课程,其中8门基础理论课程,7门为专业实践课程,在5个学期修完。达到教学要求者可获北京外国语大学颁发的国际新闻与传播学双专业证书。辅修学生共学9门课程,其中8门为基础理论课,1门为专业实践课程,在3个学期修完。达到教学要求者可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颁发的国际新闻与传播学辅修毕业证书。
(五)完善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
深化与现有国外合作院校的交流合作,尤其注重开拓与国外著名新闻院系的合作交流,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闻学研究系等,与其联合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在本科层面,将采取3+1的合作模式,在国内读3年,国外1年;在研究生层面,采取1+1的合作模式,在国内读1年,国外1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传播能力。
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地域范围,尤其是加强与亚非拉地区的新闻院校或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丰富合作形式,使小语种的新闻专业学生至少半年或一年的机会到对象国新闻院校留学的经历,为国家培养覆盖全球各地的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