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23级本科传播学团支部团日活动举办

作者:时间:2025-10-28点击数: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辈,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发团员青年的历史责任感与爱国情怀,2025年10月9日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2302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于校外星典影城集体观看了爱国主义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并以此为核心开展了一次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团日活动。

当晚七点十分,影片准时开始放映。《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志愿军》系列三部曲的终章,以“边打边谈”的双线叙事,生动再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谈判桌上的艰难博弈。影片中炮火连天的壮烈场面、英雄先辈的视死如归,以及对和平的深切渴望,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大家沉浸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深刻体会到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正是一代代先辈用鲜血与生命奋斗而来。

观影结束后,支部团员们心潮澎湃,反响热烈。大家纷纷结合自身专业与青年使命,提交了观影感想与活动心得。

看完《志愿军》,心里堵了很久。我试图想象,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里,在松骨峰的焦土上,那些与我年纪相仿的战士,他们在想什么?我想,他们拼死守护的,或许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承诺——一个他们自己可能看不到,但坚信会到来的未来。这个未来里,有宁静的校园,有和平的炊烟,有我们这些后代平凡而安稳的生活。所以,作为共青团员,我感到的不再是愧疚,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接棒人”的责任。他们用生命为我们赢得了发展的机会和尊严,那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就是把国家建设得更好!不必时时忏悔,但要时时记得:我们正活在他们憧憬的梦想里,并有责任让这个梦想继续发光。

——朱雪怡



硝烟弥漫的银幕上,是先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和平丰碑;光影交错间,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沸腾的热血与沉甸甸的思考。《志愿军:浴血和平》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堂穿越时空的信仰之课。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战士,在国难当头时毅然奔赴冰与火的战场。他们坚毅的眼神、无畏的冲锋,深深震撼着我的灵魂。和平从不是历史的馈赠,而是先烈以青春和生命换来的珍贵礼物。看完这一切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选择”,他们选择留下来为国奋战,选择成为一名坦克车修理工,选择为国牺牲,这一切的选择既是个人的决定,也是与时代与社会的共振。作为新时代青年,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已传到手中。在课堂刻苦钻研,在社会实践锤炼本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这就是我们告慰先烈的最好方式。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这是我们面对历史必须写下的答卷。

——周天娇



本次团日活动我们看了《志愿军:浴血和平》,在我看来,它是一记沉重的警钟。银幕上枪林弹雨的残酷,与战士眼中对家国最温柔的眷恋,形成了最刺痛人心的对比。他们冲锋,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让身后的我们永远不必再听到炮声。“浴血”是他们的牺牲,“和平”是我们的继承。走出影院,窗外车水马龙、人间烟火,这看似寻常的一天,正是那部血肉写就的历史最辉煌的续章。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值得我们用每一次不忘却的纪念,用每一个平凡而珍贵的生活瞬间去守护。

——姚鹏飞




第一次观看《志愿军》系列的电影。看电影前半段就感觉到和以往看过的红色主题电影不太一样,这一次的战争不再聚焦于前线战场,而是谈判桌与战场双线叙事,由此展开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的伟大故事。观看过程中除了被故事刻画的先烈事迹所感动,还数次被电影镜头的设计所震撼到。特别是黄继光烈士在攻破堡垒时以自己的身体为屏障挡在子弹前,为战友们占领高地做出巨大贡献。镜头逐渐上移,尸身血海的背景下,黎明渐渐来临,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屹立在山顶。诸如此类的情节与表现手法,让我叹为观止。

——张媛




《志愿军:浴血和平》让我读懂了“和平从不是谈出来的”。影片里谈判桌的交锋与战场的炮火交织,美方的傲慢与我方用石块拼出的和平鸽形成刺眼对比。黄继光堵枪眼的壮烈、姚庆祥为“不开枪”约定牺牲的坚守,还有林月明抱病守护谈判的坚韧,这些身影让人泪目。当看到敌方直升机从损毁和平鸽到最终敬畏停靠,更懂胜利从不是偶然。片尾烈士遗骸归国的画面,让当下的安稳有了重量。他们用热血换来了“山河无恙”,这份和平,我们当永远铭记。

——义晨希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