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第十三届“全球化与中外青年责任”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作者:蒋桂艳时间:2025-04-15点击数:

4 月 12 日,由共青团北京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会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第十三届 “全球化与中外青年责任” 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处长李宇、北京师范大播学院徐敬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毅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黄伦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秀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会秘书长杨一凡出席本次论坛。共有36位来自全国高校的优秀论文作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生活权益部部长高鑫担任论坛主持人。

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毅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黄伦伦先后致开幕词。

宋毅院长指出,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有力地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而青年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力量。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变革,青年应胸怀“国之大者”,做文明传承的“播火者”;秉持“创新之魂”,做时代变局的破局者;肩负“责任之担”,做全球治理的“行动者”。

黄伦伦书记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化与中外青年责任”系列论坛的发展历程,并认为历届论坛紧贴时代发展需求,彰显青年使命。针对本届论坛,黄书记强调,青年在当代国际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呼吁青年锤炼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打破国际传播壁垒,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主旨演讲环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高级编辑李宇处长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徐敬宏教授,分别以《区域国别跨文化传播的三个维度》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新闻职业边界》为题进行主旨发言。

此次论坛共设置了四个主题论坛,具体内容如下:


主题论坛一:区域国别下的跨文化传播新路径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郑思佳同学以《“全球南方”国家政治思想的国际传播实践——以南非乌班图思想为例》为题,探讨了乌班图思想在国际传播中的路径与挑战,展示了对“全球南方”国家政治思想外宣实践的深入思考。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思迈同学以《转文化传播视角下杭州亚运会的在越传播——以越南通讯社相关报道为例》为题,分析了亚运会相关内容在越南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杨柳笛同学以《非洲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传播活动探究》为题,聚焦于非洲孔子学院的传播实践,深入剖析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具体路径与实际效果。

来自西南大学的汪思宇同学以《“以边为锋”: 当代剧周边传播的价值实现与内容建构》为题,指出近年来,当代剧在周边国家的传播成效逐步显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庞庆同学以《中国古典戏剧“走出去”翻译的独特性——德庇时《老生儿》英译本的目标语取向》为题,立足具体译本,分析了中国古典戏剧在英译过程中所呈现的文化适应与传播策略。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贝妮同学以《外交理念传播的叙事政策分析——以外交部发言人话语为例》为题,从政策叙事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中的理念传播进行了深入分析。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毛云凤同学以《地球科学科普文本跨语际传播中的几余现象及其翻译策略——以〈文明摇篮-河流湿地〉为例》为题,聚焦地学类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各类翻译策略。

来自新疆师范大学的吴健伟同学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数据挖掘与知识图谱的应用》为题,展示了数字工具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新兴应用路径,拓展了传统国别研究的边界与深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倩楠老师就八位同学的论文和发言进行了详细点评,并对多篇论文提出了跨学科的分析与建议。王倩楠老师强调了区域与国别研究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等多层次内容,指出参会论文中普遍存在缺乏情景化分析、理论运用不够深入、忽视对象国总体性等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同时,王倩楠老师强调了区域国别学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研究者应当分析对象国为何采取某种行动或政策,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


主题论坛二: 数字变革下的“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宋健同学以《数字原住民的AI采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示能的 TAM 拓展研究》为题,探讨了数字原住民,特别是Z世代大学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采纳行为。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孙文汇辛佳林同学以《全球化框架下的 AI 伦理政策制定——对日本2001年至今人工智能伦理政策的批判话语分析研究》为题,探讨了日本人工智能伦理政策变化,并着重分析日本政府合法化伦理监管政策的过程。

来自首都体育学院硕士生的丁伟同学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体育国际传播——基于 LLM 模型的比较研究 》为题,探究了不同大语言模型在体育新闻生成中应用潜力差异。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陈韦同学以《算法还是偏好:人工智能对青年意识形态的潜在驯化及规避之策》为题,探讨了青年人意识形态被算法驯化和极化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中国传媒大学苏晋同学以《从“西方中心”到算法中心:生成式 AI 对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潜在影响》为题,探讨了生成式AI对国际传播秩序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方面,降低了信息生产门槛,推动信息民主化。消极方面,消解了信息主体性、诱发了文化冲突、模糊了权威信息源的边界。

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金志珊马菁培同学以《转文化传播视域下网络微短剧出海热现象研究——以 ReelShort为例》为题,剖析了微短剧对海外受众的影响,反思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优化策略。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思迈同学以《视觉语法视域下AIGC中国城市国际形象的建构——以 Meta AI为例》为题,指出中国城市在国际舞台呈现现代化和文化交融的特点,但存在风貌单一的问题。此外,文章探究了“人塑”与Meta AI在中国城市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袁航同学,以及来自兰州大学的冼文华同学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国际新闻报道的传播生态探析》为题,基于传播生态学理论,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国际新闻报道传播生态的影响,包括其重塑新闻生态系统的方式、诱发的伦理风险以及应对策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林斯娴老师就八位同学的论文和发言进行了详细点评。林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汇报水平,并从参会论文所用模型、话语分析深度、研究视角创新、调查案例/数据与指导理论、方法论的匹配度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主题论坛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新思维与新场景与青年角色

来自云南大学的朱冰芮同学以《他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基于在华外国人博主视频的传播研究》为题,聚焦在华外国人博主如何以独特的他者视角和共情叙事策略,有效讲述中国故事,并提出以个体化、共鸣化和故事化的方式创新国际传播路径。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杜秋卓同学以《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反向政治脱钩:国内网络中“美国Tik Tok难民”与“俄罗斯美女”标签的态度差异分析》为题,探究了在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影响下,中美与中俄网民在交流中形成的不同情感认同模式。

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周芳蒲美玲同学以《数字复活:AIGC驱动下的情感慰藉与传统生死伦理观再思》为题,分析了AI技术与数字生命对人们生死观与情感慰藉的重塑,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技术主体性与伦理边界的深层反思。

来自深圳大学的黄凡李莹同学以《社交媒体使用对在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为题,分析了微信在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多重功能与影响。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吴萱同学以《智识交流何以促进中非命运共同体:历时根基与现实进路》为题,探讨了中非深层智识共情的本土文化根基与历史现实基础。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李萱同学以《以短视频为媒:“洋网红”讲好中国故事的潜在风险及应对之策》为题,揭示了“洋网红”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存在流量驱动、内容失真等现象,分析了此类现象发生的背后原因,并为提升跨文化传播质量提供路径参考。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姜青宏姜依锐同学以《复合文化空间的跨文化传播力探究——基于对QMEX餐酒吧的田野考察》为题,从空间媒介化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如何通过物理环境与文化符号构建跨文化交流场域,挖掘了空间媒介在促进文化交往中的潜力。

undefined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陈昕瑶梁晨阳同学以《老外何以不见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跨文化困境与复媒介策略》为题,聚焦外籍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的跨文化困境与媒介策略,展示了外籍志愿者通过身份协商与媒介实践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士宇老师就八位同学的论文和发言进行了详细点评。首先,王老师表达了对各位同学论文选题创新性与现实意义的肯定,认为参会同学均展现出了较强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敏感性。同时,王老师也指出了每篇论文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修改建议。最后,老师建议同学们注重从微观层面挖掘研究价值,增强论证说服力,提升学术表达的严谨性与深度。


主题论坛四: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机制与路径创新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秦雯鑫鑫同学以《英语国家主流媒体塑造非英语国家形象的群体间差异研究——以<爱尔兰时报>的四国报道为例》为题,应用社会认同理论,探讨了爱尔兰主流媒体在塑造欧盟成员和非欧盟成员的国家形象时的差异。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杨超朴琳清同学以《符号表意与形象建构:国际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2023-2025 年8部国际形象宣传片为例》为题,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法和认知-功能分析法,系统解析了国际形象宣传片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来自安徽大学的杨星月、洪雨欣同学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路径研究——以“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为例》为题,通过主题、作品内容叙事特点、作品传播渠道打造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宋莹同学以《法国的右翼民粹主义报刊的中国形象分析——以<当前价值观>涉华报道为例》为题,运用框架分析法,研究了《当前价值观》对中国形象的歪曲与抹黑。作者建议在国际传播的实践中需要运用真实数据和案例来回应外国媒体所扭曲的事实,塑造对外友好外交的形象。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马俊辉同学以《海外华文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批评性话语研究——基于<联合早报>语料库的分析》为题,基于费尔克劳夫三维分析框架,借助语料库工具辅助,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分析了《联合早报》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探究了《联合早报》对该议题的话语特征和背后隐蔽的意识形态。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瑀晴同学以《十年间外媒报道“一带一路”的镜像建构与演绎——基于英、德、西、俄语区主流媒体报道的对比分析》为题,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从身份构建、合法性确立和风险预警三个方面,比较了我国自己塑造的“一带一路”和外媒塑造的“一带一路”之间的差异。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辛佳林、孙文汇同学以《西班牙媒体两大报纸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以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涉华报道为例》为题,通过《国家报》和《世界报》这两份报纸的涉华报道分析,探讨了西班牙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来自安徽大学的张玲同学以《他者叙事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匈牙利媒体 2013-2023 年的报道分析》为题,结合策略性叙事理论与元素聚类法,分析了匈牙利媒体在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时的叙事特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范明老师就八位同学的论文和发言进行了详细认真的点评。总体上,范老师夸赞了与会同学的研究工作细致认真,研究方法选取准确恰当,较好地关注到实践层面的问题。范明老师对每一篇论文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评,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例如一些文章在理论研究深度和理论建构层面存在一些不足,对比分析的精度与深度层面,并且文章所选理论与研究的有机融合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总结致辞

总结发言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秀军老师对论坛的整体情况和同学们的表现进行了总结。邓老师指出,青年学人们展现了深刻的学术洞察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新时代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青年应锚定中国立场,拓展世界眼光,拥抱技术变革,坚守人文精神,深化文明对话,激发创新动能。邓老师呼吁青年学人继续探索国际传播新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十三届“全球视野中的国际传播交流与青年责任”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本次论坛是一次启迪智慧、增进友谊的学术思想盛会,与会的各位同学就全球视野下现代化实践与其中的青年作用做出了深入探讨,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增添了青年声音与青年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届论坛获奖名单如下:

(按论坛主题顺序排列)


撰稿|蒋桂艳

图片|李思佳 鞠文婷 韩朝璐 殷佳璇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