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媒介融合趋势给新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随着2010年光明云媒的诞生及此后上海、湖北、安徽、河南和浙江等各地传统媒体纷纷选择适合自身的媒介融合路径实现全媒体传播,媒介融合已成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最新发布的《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4-2015)》①称2014年为“媒体融合元年”。媒介融合不仅改变了报业的媒介生态环境,促使传统的媒体格局急速转型,同时也在倒逼传统新闻教育的转型。
本文试图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教育改革进行个案研究,探索“融合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和“融合国际新闻学”的发展道路。
一、新闻教育现状与问题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新闻教育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在2011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天津年会上,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播系李建新教授总结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新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主动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他指出,为了适应“键盘+摄像机”时代,新闻传播院校“以‘全能记者’的标准培养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和研究者”。②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院采取了“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新举措:淡化专业之间的界限,减少专业必修课,加大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权重,以让学生辅修第二学位等。该学院还于2007年开始对传统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该方向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同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专业课程整合到一起,力图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近年来,高校一直在对融合新闻教育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也翻译介绍国外有关“融合新闻学”的文章和书籍,如专著《融合新闻学原理》等。但是,研究结果显示,对我国融合新闻教育改革实践的细化研究还不够。正如有学者所言:“这些研究成果大多立足于美国开展媒介融合的成功经验,对高校新闻教育现状和走向做出了宏观探讨,但是缺少对中国新闻教育实践的深度剖析和问题研究,缺少对具体课程设置和专业改革的细化研究。”③另有学者也认为:“大而化之的研究已经很多,我们缺少的是在具体问题上可操作层面的深度研究,而这需要伴随教学实践改革来进行。”④
基于此,下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中外合作项目“北外-博尔顿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项目(International Multimedia Journalism,简称IMMJ)”做一个探索性的个案研究。
二、北外-博尔顿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项目(IMMJ)个案研究
(一)项目特色
北外-博尔顿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项目是2012年获教育部批准的中英合作项目。此项目实际上于2010年启动并在全球范围招生。至今为止,已有60名中外毕业生就职于中外各大主流媒体,如美联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南华早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CNN、NPR等传媒机构。也有毕业生进入企业或非政府机构工作,或者自谋职业,创办纪录片制作公司。
该项目面向当今全球传媒行业市场需求,旨在培养具有跨语言/文化能力、有创新精神、有全媒体技能、有一个专业强项的“四有”人才。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和摸索,此项目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形成鲜明特色。2013年,IMMJ项目获得“全国新闻学和传播学教学创新奖”。
第一,搭建了一支融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由一个核心团队与外围团队组成,形成“小核心大外围”结构。核心团队由3位成员组成,相对稳定。外围团队由6名成员组成,处于流动状态。他们当中有英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中国人。外围团队成员皆来自业界,3位核心团队教师中有两位本身也是多媒体记者,但长期穿梭于学界和业界。这些教师分别掌握不同的媒体技能,如音频、图片摄影、视频摄影、信息图表制作、社会媒体、编辑等。另外,该项目还定期邀请其他国际著名全媒体记者和研究者前来讲座或讲课。
第二,设置了一套融合课程体系。IMMJ采取英国高校教育模式,学制一年,每年9月开学,次年9月结束,分3个小学期。第一学期注重全媒体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以课堂授课方式为主,也使用Skype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新闻写作,社交媒体、信息图片等新媒介表现形式。同时,课程内容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自然更新,比如,在2015年秋季学年中,增加了数据新闻课程。目前,第一学期共12周,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1. Photography & photo editing 摄影和图片编辑
2. Intensive (1) 密集课程:新闻基本原理
3. News & feature writing新闻和特稿写作
4. Audio音频
5. Video 视频
6. Cinematic video 电影摄像
7. Inforgraphics 信息图
8. D i g i t a l p l a t f o r m s + m u l t i m e d i a / v i s u a l journalism assignment数字平台+多媒体/视觉新闻作业
9. Social media 社会媒体
10. Intensive(2) 密集课程:视觉新闻制作
11. Reading week 阅读周
12. Assessment week 评估周
第三,创建了“背包教学”模式。背包教学模式有三层含义。首先,学员和教师背包上课,装备平等。他们都背着装有一个苹果电脑和多功能相机的背包走进教室。在硬件装备上,教师没有“优越感”,学员则有更多的自信。这在客观上营造了平等的学习氛围。其次,学员背包中的装备和所学技能与实际工作对接。学员背着鼓鼓囊囊的包进来,学习各种媒体技能。毕业之后,背着同样的包上岗,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再次,学员时常背着包到处走访并采访写作。在一年的学习期间,学员必须背着包出去采访拍摄。尤其是在第二学期,学生与教师各自完成自己的多媒体作品,称为“短线作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媒介工作能力。第三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和毕业设计项目的工作,称为“长线作品”。学生毕业作品必须以不同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包括网页、互动电子书、图片和视频等(http://www.immj-ma.org/student-multimedia/)。
第四,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该项目有两个基本招生条件:一看英语能力,因为全部课程用英语讲授;二看特长。如果报名者掌握英语和英语以外其他一门外语,并证明自己在此领域是优秀的,即使没有专业背景,也会被优先录取;同时,如果报名者已有多年新闻业界工作背景,并能够证明自己在此领域是优秀的,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即使英语没有达到要求,也会被优先考虑录取。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跟上进度,可以自愿退出,或被劝退。去年,就有一位女生因为英语和专业基础都很薄弱,两个月后退出。最后,会有学生因为毕业作品未达到要求而无法按时毕业。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可选择延期毕业。如果在两个月内完成对作品的修改并通过,可同期毕业,但如果不能,就与下批学生一起毕业。在延期的一年中,学生仍然可以得到老师的辅导,以使所拍摄的作品达到毕业要求。目前,每年有一两位学生延期毕业,但尚未有不能毕业的现象。
(二)竞争优势
经过一年的高强度训练,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项目培养的学员能够很快进入职场,并受到媒体行业市场的青睐。在职场上,他们体现出以下四方面优势:
一是思维能力。学生具有很强的网络资源利用能力和网络思维能力,能够把网络资源转换成一种实际的能力。在网络空间里,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保持最旺盛的求知欲望,同时善于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正如2015年毕业、现就职于美联社北京分社的张若尘所说:“在过去,网络资源对我像是一个无从下手的迷局,但在这一年的学习中,老师给予我们很好的指导。除了让我们看到更有趣的世界,也让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变化。”
二是专业能力。学生具有很强的视觉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能力。由于该项目面对全球传媒行业市场需求,尤其注重全媒体知识和技能,如声音采集、图标制作、视频拍摄和剪辑、摄影,以及编辑软件的使用等,并且以专业水准要求学生。2015年毕业、现就职于北京一家外企的郝静雅对此感触颇深,她表示:“我学到了全媒体实务技能。老师一直从从业者的角度要求我们,几乎每一项细节都要求做到专业水平,并没有因为起点低和我们的学生身份而降低要求。”毕业生在专业上比较自信,受到业界广为认可,他们多数在中外主流媒体就职,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自2012年以来,该项目毕业生在国际多媒体新闻大赛中获得了十多个重要奖项,如:杨恩泽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多媒体奖项”专题纪录片三等奖(2013),Adam Dean的“英国年度新闻摄影师”新闻类一等奖,Tracy Shelton的“乔治•波尔卡新闻奖”中的视频报道奖等(可见:http://www.immj-ma.org/news-3/)。2014年毕业、现旅居荷兰的自由媒体人陈迈说,在进入该项目前几乎没人找他拍片,现在已经忙不过来了,不但拍了荷兰版的“你幸福吗?”,还接拍婚庆、广告片、纪录片。他说:“通过一年的学习,专业性明显提高,了解并熟悉了新闻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视频拍摄能力提高很快。”
三是视野。学生浸淫中西文化之中,紧跟全球媒介行业市场最前沿,胸襟开阔,视野开放。张诺尘说:“很感激老师介绍许多来自全球的优秀的新闻人,慷慨分享资源和想法。他们的出现让我的职业生涯有了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的前景展望。”陈迈评价道:“我培养了看问题的新高度,学会了站在东西角度看问题,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
四是人文关怀。全媒体具有投入小、传播优、效果大的特点,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核心。其技术特点决定了全媒体具有贴近社会和普通老百姓的便利性和需要。学生由此善于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进而表现出对民生的关怀和悲悯。2015年的毕业生、现就职于新加坡一家企业的李杨告诉我们:“最初,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能跟流浪汉坐在马路边谈心,会试图走进同性恋情侣的生活,会在小村子的床上冻得瑟瑟发抖却兴奋地期待第二天的到来,会听一群厨师聊八卦,会走进素不相识的老人家的院子,会出入一所所陌生的学校……”这种对人的普遍关怀也包括自我关怀。他接着写道:“IMMJ见证了我们人生的好多重要时刻。与其说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不如说它见证了我的回归。对我个人而言,毕业多年,循规蹈矩,朝九晚五的生活让我变得有些麻木和迟钝。感谢IMMJ让我找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或者说找回了当年那股初生牛犊的劲儿。”
(三)存在的问题
“北外-博尔顿全媒体新闻硕士项目”在融合国际新闻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我们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是新闻写作能力和人才的思想深度。
其一,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全媒体实务技能的同时提高新闻写作能力?由于该项目学制仅为一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全媒体实务技能训练上,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研究中西新闻稿的差别。虽然课程涉及新闻采写,但是缺乏体系,缺乏中西新闻稿之间的对比分析,对于那些没有业界背景的学生来说,新闻采写的基本功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二,把学生培养成为跨语言/文化、跨媒体技术的“通才”后,如何使他们成为内容上的“专才”,成为“专家型记者”,并具备人文学术研究兴趣和能力?全媒体技能训练占用太多时间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没有时间大量阅读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书籍。这是一个新闻本源问题。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凯瑞(James W. Carey)撰文指出的:“新闻学的学术来源应该根植于人文科学和人文类的社会科学中。新闻应该与政治联系,这样才能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机构;和文学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并深刻理解叙述的方式;和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和艺术联系,这样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和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意识和直觉。”⑤融合新闻教育不管在技术上走多远,也不能忘记本源。我们还需要应对更大的挑战。
结语
在多数人看来,IMMJ项目是属于纯技能教育,但我们试图让其超越纯技能教育,呼唤和回归教育的本性,即人的个体发展。教育的本性是把人变得更像人,从而区别人与物、善人与恶人、聪明人与笨人。正如康有为所指出的,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道德形成和知识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可以使一个人从“国家人”进化为“世界人”,遵守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⑥融合国际新闻教育的改革也不应例外。
注释
①宋建武主编:《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4-2015)》,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②李建新:《化解教育滞后实务的尴尬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初现端倪》,《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12月6日。
③宋永琴:《国内高校推进媒介融合型新闻教育的“冷思考”》,《现代传播》,2012年第9期。
④杜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研究述评》,《青年记者》,2014年12期。
⑤李晓梅:《向加拿大新闻教育学什么?》,《青年记者》,2010年10月(上)。
⑥李剑平:《康有为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