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始于1981年,五名毕业生加入中国日报社参与创办工作,成为北外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最早的火种。1985年,北外开设国际新闻专业方向。2001年,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正式成立。2009年,本科“新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设立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北外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正式成立。

学院秉承“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理念,传承北外优质的外语新闻传播教育传统,紧密围绕“复语、复合、全媒体高端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博采中西、汇聚中外的育人模式,着力培育具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2015年,学院设立“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以来,学院先后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以及本科“传播学”专业、“新闻学(日语)”专业、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再次成为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国传班)培养单位;创新承办新华社“多语种国际传播实验班”项目;增设全英文“传播学(全球传播方向)”硕士项目;发起成立“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九届中国跨文化传播论坛;英文期刊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创刊;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成为中国新闻奖报送单位;2025年成立理论课程教研室、专业外语与技能课程教研室、研究方法与内容课程教研室和实践课程教研室。经过40多年的探索与积淀,学院逐步建立了系统性的本、硕、博培养体系和新闻传播、国际传播学术科研平台,形成以全球传播史论、全球传播实践与管理、全媒体新闻、跨文化传播等学科方向为引领,瞄准国家战略、学校发展战略,把握世界范围内新闻传播学科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变革和新规律,构建具有孵化活力和聚合动力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新支点,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

学院拥有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由专职教师、冠名讲席教授、博士后师资和业界导师组成。截至2025年6月,学院有专职教师37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9%,其中教授14位,博士生导师11位。在国外高等学府访问和深造,有海外访学或留学经历教师25人,占比68%。75%的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英语课程在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中位居前列。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中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1人,中宣部教育部互聘计划人才10余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2人。

学院下设新闻出版系、传播系、国际新闻与传播系、艺术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下辖新闻学、传播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三个本科专业,国际新闻学、国际传播学两个学术硕士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项目,以及国际传播学博士专业。在跨文化传播理论、国际传播理论、国际传播史、跨国新闻史、国际传播实务等研究领域建树颇丰。学院师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论文集100余部,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共40余项。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北外多语种教学优势为依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形成“三全育人”“五育井举”新格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熟悉我国国情,通晓国际新闻传播规则的多语种、复合型、全媒体、跨文化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国新人奔走世界各地,用专业本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用琅琅新声搭建起通家国、接世界的桥梁。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