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当今全球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迄今为止,美国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呈现出关注少、误读多的态势。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主要有三种观点。中国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传播的路径在于:加强官方传播与公共外交的结合;尊重西方的思维习惯;善用国际化的话语方式讲述全球公民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全球治理的合作价值,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声音覆盖全世界。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媒体;误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寻找出路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一个斟酌再三、已经成熟、易为国际社会各方接受的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时,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后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迄今为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得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和响应。但是,对于长期掌控国际社会舆论主导权的美国来说,越是具有现实价值的中国方案,越被认为是对其全球霸权的挑战。因此,美国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呈现出关注少、误读多的态势。本文拟结合量化数据和文本分析,勾勒美媒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的样貌,回答“怎么报”“报什么”的问题,为中国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传播探索新的角度。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有“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中汲取理论营养,认为在国际社会虽然存在多样文明、多种文化,但各国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可以多元共生、和平相处,从而实现优势共享、资源共享、发展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了中国价值,促进了全球治理的变革。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彰显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学者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与解读成果众多,在实证研究上,学者关世杰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西方受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态度。已有研究中,对于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证研究十分匮乏。
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着国际话语权,凭借其强大的全球传播网络,占据国际舆论制高点,使中国形象不断遭受污名化。在当今传播格局下,美媒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阐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受众的认知。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准确把握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现状,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为中国方案、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提供建议。
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对美国媒体自2012年以来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和文章,结合语境进行内容分析、文本细读,分析美国媒体对这一理念的报道态度、报道倾向及其话语背景。
二
漠视——美国媒体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度分析
本文使用道琼斯旗下的Factiva数据库,以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到2019年5月31日为检索时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检索。结合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媒体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译法,以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community of common future,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为关键词,资讯来源地区设定为美国,语言为英文,排除《中国日报》、新华社等中国媒体后,得到样本126篇,去重后仅得有效样本81篇,年均11.5篇。与同时段“一带一路”(450860篇)、“中国梦”(1342篇)等相关主题报道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量偏少。
(一)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趋势
就样本总量而言,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注度低。2012年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为空白;2013起至2018年期间媒体报道量开始呈上升趋势,并在2015年和2018年达到两次小高潮。2015年报道量提升主要来自于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表讲话,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8年报道高峰主要源自中国在多场主场外交中,均以对外开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目前来看,2019年上半年的报道量已接近2017年整年的报道数量,但是与2018年相比,呈现回落态势。
图1:美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报道趋势
从图1可见,201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在国际场合中提出后,美国媒体对这一理念的关注度并不高。2015年中国举办多次主场外交(庆祝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完成顶层设计,并与沿线国家进行战略衔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引起西方媒体关注;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向世界庄严宣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形成了报道高峰。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提出“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此后,2017—2019年,习近平主席连续三年在新年贺词中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声音陆续传向全球,2018年中国主办的4大主场外交(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始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由此,2018年美媒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出现高峰,达到49篇。
2019年3月以来中美贸易战进入实质性对峙,中美关系屡现“冷战”趋势,2019年美国媒体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量略低于2018年。
在美国主流媒体中,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量最多的是《华尔街日报》,共14篇;其次是《华盛顿邮报》,共7篇。
(二)最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国媒体
检索结果显示,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多的是美国的一家企业媒体通讯社——美通社(PR Newswire)。在81条有效样本中,美通社占据半壁江山,共有32篇文章,全部为中性或正面报道,在美国媒体的全部中性和正面报道中占了六成(61.5%)。美通社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主要与“一带一路”、企业合作、美国企业涉华业务等密切相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持中立立场,中性报道居多,而且有正面报道。作为一家以拓展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国际公关公司,美通社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倾向与美国主流媒体和其他组织机构差距较大,可以说呈现出“反向”报道,这是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使然。 美通社成立于1954年,是私营企业信息发布机构,2016年被全球公关和营销领先企业Cision集团收购。美通社目前拥有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覆盖数十万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信息发布网络,内容话题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美通社现有客户包括全球7万多家企业和机构,每天以40多种语言,将客户的最新文字、图片和视频资讯推送给世界各地的目标受众,提供全球媒体数据监测和分析服务,为客户制定传播策略、竞争分析和效果评估,协助企业与媒体、投资者、有影响力人群以及普通公众沟通,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打造品牌、推动销售、吸引投资。2002年,美通社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为2000余家中国企业提供全球新闻稿发布服务,为280多家中国在海外上市公司提供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传播服务。 从近7年的报道走势来看,美国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度低,美国媒体在这一话题报道中基本上高度默契,实质上显示了美国舆论对中国提出的这一全球价值观的刻意忽略或漠视。美媒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往往与中国主办的重大活动契合,客观上表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传播的最好契机。
三
误读——美国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的三种主要观点
综观美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态度,由图2可知,81篇报道中正面报道少,共6篇;正面和中性报道合计占比为64.2%;负面报道占35%。值得注意的是,在52篇正面和中性报道中,全部6篇正面报道均出自美通社;还有26篇中性报道也来自美通社。美通社没有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面报道。28篇呈负面态度的报道及文章,较多来源于《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CNN等主流媒体。由此可见,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总体上是负面的、否定的。具体来看,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观点有三种:
图2:美媒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报道倾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中国野心
基于冷战思维,西方媒体中始终存在一种声音——“中国威胁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视为中国企图重塑世界格局的野心,部分美媒报道认为中国的发展旨在取代美国的世界地位。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媒会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关系、中俄关系等话题。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争夺欧亚大陆》(2017年9月1日)一文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欧亚大陆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习近平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人人平等的平均主义,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平均主义,中国将建立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欧亚超级大陆。美国政府出版局2018年3月4日公开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下属的非洲事务、全球健康、人权和国际组织委员会听证会内容,讨论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提到中国与非洲关系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中国想要将中国模式变成世界模式,之所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为联想到了中国古代帝国辉煌的过去。《华尔街日报》在《中国的世界:美国在大规模基础设施计划下向中国割让影响力》(2018年1月31日)中称,中国具有巨大野心,也将“一带一路”倡议形容为21世纪的“马歇尔计划”,习近平通过“一带一路”推销中国发展模式,推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华尔街日报》的《新北京—莫斯科轴心——与美国的共同竞争使两大国像冷战初期一样统一战线;但这一次,中国是高级合作伙伴》(2019年2月2日)文中称,中国现在是出口型经济巨人,有着领导世界的野心,这一野心便体现在对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而特朗普为遏制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愿望,限制中国在美国的贸易和技术获取的举动,则迫使中国同俄罗斯走得更近,共同对抗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脱欧有什么好处?》(2019年3月4日)文中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争夺全球主导地位的核心所在,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美国价值观对立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价值体系,美国媒体中也有声音认为它是美国价值观的对立面。多篇报道在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同时提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美国优先”口号。《华尔街日报》在《中国对特朗普浪费美国软实力幸灾乐祸,将华盛顿的意识形态转变看作天赐之物》(2017年3月1日)文中称,美国传统价值观在亚洲的消退,让中国认为自己有能力填补这一空白。不同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习近平提出了“亚洲命运共同体”,并为支持这一口号,在亚洲投入巨大财力,习近平在不断与邻国建立联系的同时,特朗普却在主张修建墨西哥边境墙。《华盛顿邮报》评论《我们正处于新军备竞赛高潮》(2018年1月29日)文中称,习近平采取一种与特朗普信奉的新美国主义截然相反的方式,认识到相互依赖的现实性,必须要缓和彻底的竞争,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起了带头作用,并呼吁建立一种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美国主义与中国阐述的世界观相悖,也为下一次世界秩序的形成提供了一场盛大的竞赛。另一篇评论《当特朗普的“美国优先”遇上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杰克逊式的民粹主义与中国古典哲学面对面》(2018年2月9日)文中也将“美国优先”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作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并追溯了各自的理念来源,“美国优先”源于19世纪中叶的民粹主义,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来自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中国全球化主张
美国主流媒体中仅有少量报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客观阐释。《华盛顿邮报》在《西方媒体错了,中国还将继续崛起》(2017年10月24日)这篇报道中称,习近平主张新的全球化形式,呼吁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形式下,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增加,而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华盛顿邮报》在评论《特朗普不能与中国冷战,即使他愿意;美国的战略信誉可能已严重损害》(2018年2月6日)文中称,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暗示中国希望国际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起全球治理的责任。《今日美国》的评论《中国驻美大使:中美关系的基础是合作,而不是对抗》(2017年10月18日)也认为,当今世界被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紧密相连,零和心态已经过时,中国面对全球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即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同美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个国际“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也旨在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好处。美通社2019年1月14日转载中国网《约瑟夫·奈:中美两国不是“冷战”,而是合作竞争》一文,文中约瑟夫·奈认为,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不同,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反映了当今全球所需要的协作精神。 从上述报道角度来看,美媒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美国主流媒体在中国政治、政党、社会进步等议题报道中传统的“负面议题”和“冷战思维”,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力推广的新自由主义的挑战者,是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的破坏者。基于此,美国主流媒体或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理不睬,或者对其反向解读,较大程度背离了中国提出这一理念的初衷,明显表现出对这一理念的误读。
四
结语
经由“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踏上全球扩散之路,逐步渗透于沿线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不同领域。但美国媒体利用其长期以来形成的话语霸权,在国际社会中宣扬“中国威胁论”,将“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为中国野心,漠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发酵,美媒所持负面态度更为明显。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误读始终大于客观中肯的评价,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缺失和中美利益的冲突。
面对这一现实,中国更需要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传播,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声音传遍全世界,为此应从三个层面着力强化:其一,加强官方传播与公共外交的结合。既要善用主场外交、跨国合作、中外人文交流等活动,精准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分享中国在不同领域建设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展现中国对外合作交流的开放姿态;也要通过文化艺术、学术交流等文化型公共外交途径,包括电影、音乐等大众文化传播,以及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等机构的文化艺术巡展交流,润物无声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二,尊重西方的思维习惯,善用国际化的话语方式讲述全球公民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全球治理的合作价值。对于与西方价值理念冲突的行为或观念,要善于结合历史与变化讲清楚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和愿景;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适应全球化发展实际的有效途径;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更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发展之路,这是中国与世界分享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构建新的世界秩序的基础。其三,提高传播方式的针对性,善用“借嘴说话”“借台唱戏”“借船出海”,借友华、知华的外国人士向国际社会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真实内涵;借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平台传播中国的声音;借经贸活动或文化交流活动介绍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
高金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悦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