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刘滢 | 倾听与对话:拓宽共通意义空间

作者:刘滢时间:2022-10-13点击数:

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文化背景迥异的人们之所以能够互相理解,是因为存在着共通的意义空间。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人们对传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有共通的理解,存在相近或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元素,或者传播的内容是全球性议题,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我们的国际传播要收获更多的共情与共鸣,使国际形象得到提升、国际舆论环境得到改善,就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拓宽我们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之间的共通意义空间。而共通意义空间拓宽的前提和基础则是耐心的倾听和平等的对话。
  倾听来自不同国家的声音,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互信。耐心的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主张、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关系以及传播生态环境,更准确地把握这个国家的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国家的认知与态度。对此,我们既应倾听来自友华国家的声音,也需倾听对中国不那么友好国家的声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不友好”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关注一个国家的媒体是一种有效的倾听方式,媒体上既有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也有各行各业的新闻,还有不同观点的争鸣。比如研究发现,有些国家的媒体上呈现出不真实的中国形象,是因为其消息来源不是中国,甚至不是该国记者自己采写的,而是转引自其他国家的媒体。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也是一种有效的倾听方式,这种方式更有针对性,直接面对受众,能够较为准确地获知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的答案。比如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国家的受众非常不了解中国,不熟悉中国的发展理念,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忧。如此,我们就能够发现一些“不悦耳”声音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其背后隐藏着什么,共通的意义空间究竟在哪里。
  倾听多元文化的声音,发现文化之间的相似元素和融合杂糅现象。文化是变动不居的,它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处于发展进化之中。我们应善于倾听各种文化的声音,了解各种文化的源流和潮流,区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东方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别。更进一步,随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频次的增加和程度的加深,两种或多种文化混杂、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融合文化或第三种文化。我们应通过耐心倾听寻找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相通之处,找到文化融合、文化杂糅的具体表现,从而发现共通的意义空间。在此基础上,既应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也要警惕和避免东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自大,以互相尊重的态度看待文化稳定与文化变迁,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与各类重要传播对象开展真诚、平等的对话。
  与西方国家的媒体对话,请他们亲眼看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下,西方媒体仍然掌握着大部分的全球传播资源和渠道,影响着国际舆论的走向。尽管西方媒体“妖魔化”“污名化”中国的案例很多,但他们的涉华报道也并非乏善可陈,如去年关于云南西双版纳野生象群北迁的新闻就有很多是积极正面的。因此,可以把他们“请进来”,让他们的记者、编辑踏上中国的土地,亲眼看看中国的绿水青山,面对面采访中国的百姓,全方位体验中国各地的生活,用深入的交流对话修正他们的固有偏见。
  与国际意见领袖对话,请他们见证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各个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学者,特别是中国问题专家是国际舆论场上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观点影响着大众的判断。我们可在充分了解其观点的基础上向他们抛出对话的橄榄枝,邀请他们就涉华焦点议题进行调研,用事实说话,驳斥国际舆论场上的不实言论。例如,为了回答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新华社邀请3位美籍专家,用45天时间跨越大半个中国,抵达13个城市7个乡镇10个村庄,采访工人、农民、村官、宗教人士、企业家等近百人,制作了纪录片《真实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与国际“网红”对话,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国际“网红”拥有众多粉丝,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特别是其中的“Z世代网红”,是在国际舆论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之中,会依据所掌握的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是,他们也是容易被影响的人,在互联网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容易形成群体意见“极化”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进入他们的“圈子”,与他们交朋友,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用轻松、幽默、碎片化、视频化、互动性强的表达与他们对话,着眼未来,着眼长远,在彼此充分沟通中求同存异,拓宽共通的意义空间。



本文发表于《学习时报》2022年10月10日第5版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