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实践高端论坛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圆满落下帷幕。论坛闭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副教授主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总结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本次论坛以“建党百年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经验与趋势探索”为主题,共设立“建党百年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趋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实践研究”四个分论坛。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和国际传播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从业者和学生代表围绕四个议题,展开了交流研讨。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论坛。
分论坛一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郑一卉教授主持,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教授担任评议人,10位专家学者聚焦新闻传播实践和历史、新文科建设等进行了研讨。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于运全院长的发言题目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学的历史源流与未来取向》,他关注国际传播学的学科升级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指出未来国际传播学科应兼具“新闻传播+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外语学科”的跨学科属性,呼吁尽快推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制度创新》为题,从媒体、经济和政治三个维度探讨了中国新媒体时代的开端,从五个方面对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梳理。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从安徽合肥延乔路路牌下献花事件切入,讨论了媒介实践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闻传播学科应走出传统的二元对立、考虑多元互动和建构、从实践的过程性和参与性出发、重视经验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教授以《延安木刻版画社会动员的边界激活》为题,回顾了延安木刻版画的诞生条件和传播内容,阐述了延安木刻版画边界激活的策略,重申通过大众传播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结合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科建设的实际经验,探讨了当前国际传播教育理论性过强且缺乏体系化、政策依赖性强、人才培养尚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及破解路径。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陶格图教授以《内蒙古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发展研究》为题,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办学实践,梳理了内蒙古新闻传播教育的形成发展历程、困境及未来变革思路和建议。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李世举教授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宁夏大学为例》中,结合西部高校与宁夏大学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新文科建设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并基于新文科建设分析了阐述学科融合发展的新理念。
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来向武教授以《社交媒体格局和国际舆论引导》为题,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历史作用及当前国际社交媒体格局的现状,基于近三年国际社交媒体的变化,结合案例阐述了运用社交媒体引导国际舆论的策略。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学部长武文颖教授以《新文科融合:数媒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人才培养教学范式与创新路径探索》为题,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在人文学部实施的一系列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举措。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韩鸿教授以《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特色形成的外因——基于喜马拉雅地区早期藏文报刊的考察》为题,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形成的内因、外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民族新闻学在“爱国团结”、“对抗性与反分裂”等方面的特征。胡钰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当代新闻学学科建设存在课程饱满度不足、挑战度不够、话语体系尚未建立、主体性缺失、边缘化等问题,要依赖青年学者奋力推进学科构建,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长足发展。
分论坛二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魏伟教授主持,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虞鑫副教授与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筹)负责人、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垒教授担任评议人。10位专家学者的报告涉及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各具特色。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君超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力量创新与体系建构》为题,指出了当下马新观研究重复多、创新少,面临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瓶颈,就此他提出以“历时-共时”范式重建“大马新观”的解决路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教授以《百年起航:新闻宣传视野下的中共一大》为题,强调系统梳理中共新闻史的重要性,并从代表工作经历、相关汇报、讨论与决议、国内外报刊相关宣传四个角度对中共一大的新闻宣传工作进行了深入阐释。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费雯俪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推动时尚传播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美学内涵为基础,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时尚传播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特色进行解读,总结了马新观对时尚传播教育的作用与践行举措。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清河教授以《中国共产党党管媒体的历史经验》为题,回溯了“党管媒体”的思想渊源,为百年来党管媒体的实践探索与发展提供了“战时”与“和平”范式、“计划配给”与“市场规制”范式等多个分析框架,并构想了未来党管媒体的发展方向。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筹)负责人、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垒教授在《实践为先与范式革命:试论数字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创新路径》中,从理念革新、实践革新、业态革新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下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发展要求,并提出中国特色新闻学要为数字时代的全球传播提供中国方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曹培鑫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生薛毅帆、硕士生宋启明在《“不要纸张党报”和“没有观众的仪式”:重访中共新闻实践脉络中的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中,以“开国大典”这一媒介事件为分析对象,讨论了作为中国式庆祝新政权成立的媒介仪式——“开国大典”创造的传播典范与文化遗产。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高春艳教授在《<觉醒年代>热播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启示》的中,探寻了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分析了面向青年群体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教育的启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范明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守正创新——以新华社短视频报道为例》中,全面梳理了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中,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多重措施维护优势地位、赢得广泛认可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博士生张海超以《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工人报刊的办报实践》为题,研究了中国早期工人报刊的报道取向、阶级宣传策略、理论教育策略和革命指导策略,明确了报刊的历史意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张梦媛在《新文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探讨》中,以空间生产的关系范式聚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通过价值生产赋予强化,最终具像化 “新文科”背景下马新观教育实践的践行原则。
分论坛三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副教授主持,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教授为评议人。6位参会者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观念与制度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重大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与讨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涂凌波教授以《新闻何以成为一项工作: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观念与制度逻辑》为题,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制度和历史逻辑,提出“新闻工作”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实践所形成的本土性概念和观念,具有浓厚的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姜德峰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知华派友华派的重要性》,他界定了知华派友华派的概念,提出借助知华派友华派进行国际传播的具体途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刘沫潇的报告题目是《反思“后真相”及追求真相的原因和路径》,她使用思辨研究法分析了“后真相”,并提出了“后真相”时代追求真相的三条路径,有利于人们在特定国际政治背景下和新信息环境中更好地把握真相。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汪苑青在《混合式教学: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新观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介绍了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新观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探索,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新闻观、提高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出对课程建设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刘战伟以《“以流量论英雄”:新闻生产中的“流量”劳动与流量锦标赛》为题,考察了绩效激励下的新闻行业从“挣工分”到“挣流量”的现象,揭示了互联网强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加剧新闻业市场失灵、敲碎新闻业公共属性的事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王青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重大改革及其历史经验》为题,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史上五次重大改革,认为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经验。
分论坛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系主任吴梅红副教授主持,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陈立生教授担任评议人。10位学者、从业者和学生代表发言,从中国共产党新闻实践和新闻宣传思想流变等视角阐发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北京林业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院院长李铁铮教授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平台建设》为题,提出当前国内对网络思政教育人才的管理与引领尚未形成合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优质内容的供给仍有提升空间的问题,认为应当大力发展以平台建设、内容供给、人才队伍为内涵的供给体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慧瑜研究员的《基层传播参与社会治理——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为中心》从基层传播的视角入手,聚焦晋冀鲁豫根据地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传播实践,分析其如何参与基层实践、基层传播,为党的传播实践总结宝贵经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赵玉宏副研究员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与舆论引导对策》为题,着眼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对舆情的引导与应对策略,提出应从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个理论视角,技术、内容、政治文化多因素解读自媒体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引发“舆论海啸”的原因。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之延与硕士生赵娜以《批判视角下PUA媒体传播的双重结构化分析》为题,从批判视角对“PUA”的媒体传播进行了双重结构化分析,剖析其背后的结构与动因,研究受众、媒介与社会间的关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辑孙蕾蕾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转型》为题,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从国家话语、意识形态的输出逐渐转向以纪实美学、人文精神为表现的价值取向的三次美学转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工程师石晓杰在《践行新时代党的新闻宣传思想,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中,分析了坚持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以深化文化交流互鉴、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等方法原则的重要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许涌斌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中国企业德国媒体形象研究——以华为在德建设5G事件为例》的发言中,通过内容分析法聚焦中美经贸战背景下五家主要德国媒体对华为的相关报道,以此对德国媒体的报道关键词、语篇特点、话语策略进行分析并提传播建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张帅、硕士生马博文以《海外留学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报告主题,通过对16名留学生的半结构化访谈,探究留学生海外生活在跨文化交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下的困境,分析当前讲述外宣故事的新机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刘习在《"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中的马新观与国际传播视野——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脱贫攻坚报道为例"》中,总结了国际传播视野下,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多方面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实践经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崔鑫在《疫情期间南风窗公众号深度报道选题分析——结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中,以南风窗微信公众号较高阅读量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为例,通过内容分析阐述了信息碎片化时代研究深度报道的现实意义。
闭幕式上,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魏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副教授,国际新闻系主任吴梅红副教授分别代表四个分论坛报告了研讨情况。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高金萍教授告诉记者,本届论坛恰逢建党百年纪念大会之后,与会专家学者们从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出发热议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感触颇深。高金萍教授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传播之魂,坚持“走自己的路”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