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北外为公讲堂第四十讲“深入学习习近平‘5·31’重要讲话 做好百年变局下国际传播”在线上举行。新华社原副社长严文斌担任本次讲座主讲人,讲座由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高金萍教授主持。
嘉宾介绍
严文斌,曾任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总编辑,上海证券报社社长、党组书记,新华社对外部和国际部主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曾16次获中国新闻奖。主持编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南海文明图谱》等书籍。中宣部“四个一批”和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全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观点精粹
· 做好国际传播是责任,更是担当;国际传播不仅仅要做好国际舆论斗争,还要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国际传播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官媒主责,智库和个人同频共振;国际传播不是官方的单声道,而需多声道多渠道融合,从媒体思维向平台思维转换。
· 中国故事要用国际表达,中国理念要有世界定义,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讲座内容
严文斌同志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讲话,并结合自身从事国际传播工作30多年的经历,回顾了中国国际传播从实践、理论到战略的演进过程。严文斌同志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从战略高度谋划国际传播工作,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思想家的高瞻远瞩和责任担当,必须从政治高度不断学习、深入理解、践行落实。他在深入剖析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日报等国传主流媒体大量生动鲜活的传播案例和国内几位著名国际网红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媒体生态正经历数字化转型,国际传播工作必须顺应时势,对内容、形式、手段和传播方式作出相应调整,强化国家翻译主权,破解西方新媒体霸权,让世界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严文斌同志在讲座中对新时期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随着国际传播形势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和国际舆论斗争的复杂化、常态化,国际传播工作者更要强调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对重大国内问题上的国际背景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中国因素更需要了如指掌,才能知责于心,履职于行。第二,国际传播工作不能由政府包办,而要由全民参与;国际传播不是官方的单声道,而需要多声道,智库和个人同频共振,才能改变我们国际传播所面临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第三,适应现代传播精准化、分众化态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的“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因此,国内传播需增强国际意识,国际传播要强化传播效果。
严文斌同志还就如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出了个人见解。他认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要在尊重对象国话语体系、融入国际话语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面对新时期国际传播的新格局,严文斌提出的做好国际传播具体方法包括:“摆事实中讲道理,讲政治中讲故事;小故事大主题,小切口大叙事;缘事而发,润物细无声;放低姿态,平常心谈大战略;宏观格局,微观叙事;少提概念,切忌夸张;动机单纯,减少功利色彩。”
讲座最后,高金萍教授作了简要总结。她谈到,严老师的分享综合了国际国内形势,并结合个人经历,深入浅出,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实践厚度,还有情感的温度,对国际新闻传播实践者、研究者和学习者都有很大的启发。
供稿丨袁静怡
指导老师丨李琳熙
排版丨朱小萱
审核丨刘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