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携手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学子搭建起坚实的民族团结教育桥梁,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强化和提升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活动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小龙,院长宋毅,教师代表刘沫潇、焦朦,辅导员张昭、孙子茗、高紫茗,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出席此次活动。
首先,中央民族大学宣传部王海英老师带领师生参观校史馆,详细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发展历程。王海英老师提到,学校的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源自名誉校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校训彰显了学校的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和文化共融的精神。
随后,两校师生一行参观了民族博物馆中的茶马古道展区。王海英老师为大家生动讲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背景和展品的文化意义,强调茶马古道不仅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更见证了中国统一与民族共同体的早期形成,承载着不畏艰险的中华民族精神。
参观结束后,与会者聚集一堂,召开主题座谈会。陈小龙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了加强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为与会者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明确指引。
互动交流环节,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围绕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的师生围绕“共同体”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博士生李鑫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天下观”对共同体思想的贡献,强调多民族国家内部团结与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郑文婧同学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延续的结果,是一个更具包容性、凝聚力更强的民族身份,更加符合新时代的特征。学生辅导员蔡秋桓分享了学院在学科建设、教育改革和学术活动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强调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随后,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少数民族师生代表分享了自身成长经历以及对民族习俗和社会的观察,为在场师生带来触动和启发。纳西族同学和华宸,出身于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家庭,互相尊重、彼此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她深感民族文化交融不仅为生活增彩,更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维吾尔族同学伊木然·加吾达提讲述了他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故事,并表示未来将更加致力于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团结。哈萨克族同学艾苏鲁·叶森太成长于多民族共融的环境,家乡政策扶持与多元文化滋养让她能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快速适应北外的多元环境。土家族同学刘媛详细介绍了家乡景点的历史由来,不仅展现了土家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教师代表刘沫潇老师关注到社会上对少数民族存在的刻板印象,呼吁当代少数民族青年要勇于担当,通过交流与传播,逐步消除偏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团结。焦朦老师则强调了全国56个民族传统节日和文化的重要性。她指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并呼吁大家应积极传播和保护。
通过此次交流分享,与会师生不仅加深了对多元文化背景的理解,更在心灵深处牢固树立了民族团结的理念。
会上,宋毅院长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它尊重并包容了民族的多样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次实践教育活动,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民族和谐共生理念的认知与理解,还以贴近生活的形式,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的巩固与深化,彰显了学院对民族互助、包容共融的高度重视与坚定支持。展望未来,学院将不断推出更多举措,为各民族学生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助力他们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本次活动得到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的大力支持。通过本次活动的举办,两院将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为各自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共同书写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