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科研与学术写作系列工作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国际传播研究”第三讲“国际秩序转型与当代中美关系”在国内大厦4号楼408会议室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为工作坊该系列讲座的主讲人,本次讲座由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主持。
【嘉宾介绍】
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学术期刊《国际论坛》副主编,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曾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观点精粹】
l 国际秩序是基于国际格局(或一定的国际结构)和国际规则之上的权力运行关系。国际行为体、国际结构、国际规则、运行关系,是国际秩序的四大基本要素。
l 中美矛盾的类型与性质归结为“四论”:本质论、利益论、结构论、互动论。“四论”并不是截然分明的,经常呈现“混合形态”。
l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种因素推动国际秩序转型。当前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保守主义带来新的变数,特朗普 2.0 时期中美关系面临严峻风险,但美国仍然存在
与中国合作需求。中国应该基于对国际秩序基本要素、当前中美矛盾类型与性质以及国际秩序转型背景的理解,积极应对,争取在新的国际秩序形成中占据有利地位。
【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讨论了国际格局、国际结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之间的关系,以及“后冷战”时代趋向终结和国际秩序转型的重大问题。讲座还涉及了冷战后的中美关系演变,包括特朗普、拜登政府时期的变化,阐明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国际传播策略,以及在文化价值、规则制定等方面软实力的提升。张志洲教授强调了在国际秩序转型的背景下,中美关系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国际秩序构建中的作用和努力方向。
讲座伊始,张志洲教授对国际格局、国际结构、国际秩序、国际规则这些概念进行了介绍,讨论了不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强调了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非国际关系专业背景的研究者而言。
在介绍完基础概念后,张教授基于结构分析的理论,从国际格局、力量对比和国际规则等方面对国际秩序进行深入分析。他阐述了在国际关系中,权力运行关系、国际规则及其制定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这一部分,张教授以特朗普第一任期为例进行了讲解,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种与以往美国政策不同的做法,强调“美国优先”,退出多个国际协议,如巴黎协定、伊朗核协议等,体现了对国际体系的孤立主义态度。这不仅影响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对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还提到了国际秩序可以从不同领域加以划分,如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文化秩序、太空秩序、网络秩序等,文化秩序中涉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科技、战争和某些大国从重要国际协议“退出”都是国际秩序变动的重要因素。
随后,张志洲教授对国际秩序的构成与要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国家行为体、国际结构,国际规则,运行关系。全球性国际秩序的核心是全球性大国和主要力量中心之间形成的力量结构,以及国际规则,国际法也是国际规则的法律化。运行关系包括竞争与合作、争霸与反霸、主导与追随、结盟与中立、和平与冲突、孤立与对抗等不同模式。
紧接着,张教授梳理了国际关系历史上的国际秩序,强调了大国在国际秩序构建中的主导作用及和平、安全的共同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出了当前国际秩序的状况。第一阶段,“后冷战秩序”趋向终结。在这一部分他讨论了冷战期间和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和政策调整。第二阶段,当前的国际秩序处于转型中。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和平理念等面临冲击,和平体系渐趋瓦解,美国霸权受多种因素挑战,中国在全球秩序构建中角色更独立,中美竞争分歧显现,国际制度合作机制遇新挑战。第三阶段,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两个阶段都在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使人类社会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和美国力成为了国际秩序转型中的竞争性主角。张教授将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与拜登政府时期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中美关于国际秩序的不同主张。美国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强调在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竞争。同时,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成为两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尽管存在竞争,双方也在特定领域内寻求合作,如通过国际组织和论坛等途径,展示出国际秩序转型中的多维度互动。
接着,张教授将中美矛盾的类型与性质归结为“四论”:本质论、利益论、结构论、互动论。他认为,“四论”并不是截然分明的,经常呈现“混合形态”。张教授以图片与史料结合的形式,为同学和老师们对中美关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张志洲教授讨论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经济和战略层面的互动。强调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寻求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他也提到了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保守主义政策可能带来的国际秩序变数,以及中美之间合作的必要性。最后,强调了中国在国际秩序转型中应积极应对挑战,争取有利地位的策略。
基于以上的讲解与讨论,张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一,中美作为体系性大国,中国需于体系内崛起且不能在世界舞台让渡空间给美国。第二,过去国际体系与秩序由西方主导,中国要赢取话语权成为引领者。第三,美国作为冷战后霸权国家,因被中国追赶而有 “衰落焦虑”,其政策或情绪化,中国处理中美关系应沉着理性,具备 “战略韧性”。第四,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种因素推动国际秩序转型,但美国孤立主义与保守主义带来变数,特朗普 2.0 时期中美关系面临严峻风险,但美国对华仍有合作需求。第五,中国应该基于对国际秩序基本要素、当前中美矛盾类型与性质以及国际秩序转型背景的理解,积极应对,争取在新的国际秩序形成中占据有利地位。
张教授在现场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答疑,内容涵盖了南南合作及全球战略分析、欧洲在中美博弈中的立场与策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方面。
供稿: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