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网络文学与国际出版青年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得到科研处的大力支持。来自国内外五十多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者与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网络文学在AI时代的国际化传播实践与未来趋势。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毅教授主持主会场的主旨发言,晋江原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旭东分享了晋江文学城在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中的丰富实践与成功经验。晋江作品传播范围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产生广泛影响,由晋江网络作品改编了多部颇受海外受众喜欢的电视剧,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千骨》《星汉灿烂》等。刘旭东还介绍了AI翻译、尊重当地文化信仰、了解对象国国情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当他谈及当前网络文学在版权保护、市场适配等方面所遇到的挑战时,呼吁文艺界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全球化发展。
阅文集团副总编田志国介绍了阅文集团作为以网络文学为基础、IP培育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集团,通过优质内容挖掘和全生命周期开发,推动网络文学的IP化与全球化。他详细分析了网络文学在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的改编成果,如《庆余年》《与凤行》等作品的成功实践,展现了IP开发如何成为数字化产业的重要驱动力。他还指出,AI技术在内容创作、翻译和推广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网络文学的传播效率,并降低了文化输出成本。
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郑熙青通过在欧美、日本和中国各地漫展的实地调研,探讨了粉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欧美,线下漫展发源于科幻文学和影视的粉丝社群,而互联网的普及则逐渐改变了其传统的实体同人志交流模式。相比之下,日本凭借Comic Market等展会保留了实体同人志的深厚传统,同时成为挖掘原创作者的重要平台。她强调,中国漫展在近年迅速发展,展现了独特的创意与活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玉玊探讨了网络文学叙事的转型趋势。她指出,从传统文学中人物与典型环境的紧密结合,到当代网络文学中人设与世界设定的分离并重新组合,标志着叙事范式的重大变革。基于东浩纪的“萌要素数据库”理论,她提出人设具有自律性和公共性,并分析了网络文学如何通过对私人欲望的提炼,形成一种可供共享的公共叙事形式。她还讨论了网络文学创作对数码人工环境的依赖,指出人设数据库与世界设定数据库的交互已成为生成故事的新平台,推动了文学从“无边公共性”到“圈层化公共性”的转型。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助理研究员王秋实探讨了网络文学与游戏叙事的关系。她指出,网络文学的升级打怪与地图切换等经典叙事模式,借鉴了游戏RPG中的开放世界设定和数值化升级系统,这种机制强化了叙事的线性引导和世界观的构建。她以《诡秘之主》为例,阐述了升级叙事如何超越单纯的数值增长,赋予故事隐喻性与情感深度,展现了角色成长与世界观构建的复杂互动。她总结道,网络文学通过吸收游戏化元素,形成了新的叙事范式,既丰富了类型化创作,也为数字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王艺雯从“故事世界”“角色扮演”和“文学实验”这三个角度分析了AIGC时代的网络文学批评范式转化。王艺雯认为,AIGC生成的角色扮演小说可以被视为互动式文本游戏的一种延申,它兼具文学性和游戏性。然而不同于前AI时代的互动小说,AIGC生成的文本游戏并不具有一个固定的“数据库”,因此故事世界可以在玩家和系统的交互中无限延申,而限制角色行动的游戏规则也可以被打破。这种文学实验因其不可复制性、不可证伪性而无法被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所框定,而是由“文学实验”进入了“实验文学”的范畴。
首部AIGC网络小说《天命使徒》创作团队代表刘家夷博士分享了团队的AIGC长文本创作实验。她阐述了如何利用多种AI模型协作解决技术难题,并通过AIGC写作智能体“灵咔灵咔”提升创作效率与文本质量,推动跨媒介叙事与多模态转化。她指出,人机协同写作不仅拓展了网络文学的创作方式,也重塑了文学主体与叙事机制,展现了技术时代文学发展的新可能。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教授Yomi Braester对于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并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和电子游戏中主体性的探讨。他从通信理论出发,以传播和社群的关系为核心,探讨了产业与民间社群的角色分工,质疑主体是否仅限于独立个体或可包含集体。他还探讨了网络文学生产中劳动主体的定位,提出文化工业与粉丝社群是否能共存的问题,并反思了产业在粉丝社群构建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在讨论环节,多位嘉宾积极互动,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外研社副总编彭冬林和掌阅科技公司副总编马艳霞分别从国际市场的传播策略和出版内容的把控入手,提出了深入研究目标国文化背景、选择优质故事的价值,并分享了国际书展参与经验。刘旭东详细解答了关于晋江作品在法国出版与个人翻译的具体问题,并分享了晋江在海外传播中注重文化语境和译者选择的实践经验。田志国从内容推荐机制和AI辅助创作工具的角度,介绍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作品质量和作家创作效率,并指出了好故事在国内外市场的共通性和长期价值。王秋实则从行业引导的角度出发,强调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主流化,以及推动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性。整个讨论过程中,现场提问踊跃,嘉宾们不仅围绕提问展开详细解答,还分享了诸多案例与实践经验,探讨内容涵盖翻译、审核机制、AI赋能以及在作品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担当相应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等多个话题。
三个分论坛围绕三个主题召开:网络文学的跨语际实践及国际传播、网络文学的新文体与新社群和网络文学的跨媒介宇宙。第一分论坛由《国际论坛》编辑丁懿楠主持,《中国编辑》主编龙杰评议。论坛涵盖了多个主题,从网络文学在国际书展中的传播策略到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学,再到短视频和微短剧对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影响。与会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网络文学出海路径,并提出了丰富的创新建议。龙杰高度肯定了青年学者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她指出,论坛展示了网络文学在文化传播、技术应用以及国际出版领域的巨大潜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第二分论坛由《文艺研究》编辑孙伊主持,《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王玉玊评议。论坛的发言人聚焦网络文学的文体创新及其衍生社群的复杂关系。发言人从多角度探讨了网络小说的末日书写、无限流类型的叙事特质、虚拟恋爱与情感劳动、网络文学的狂欢化、跨媒介叙事改编、网络文学中的人设、线下漫展中的网络文学粉丝社群等议题。通过理论视角与实例分析,与会学者阐述了网络文学与读者间的情感联结、创意生产及其在不同媒介和文化语境中的再现与延展。这些讨论丰富了对网络文学及其社群实践的理解,为网络文学作为跨媒介、跨文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第三分论坛由中国作协助理研究员王秋实担任评议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王艺雯担任主持人。论坛聚焦中国网络文学的跨媒介改编与国际传播,探讨了从网络文学到影视、综艺等领域的创新转化路径,以及AI技术赋能微短剧与传统文化“出海”的实践策略。发言者以《甄嬛传》《陈情令》《庆余年》《天官赐福》等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了网络文学在本地化叙事与全球传播中的策略与成效。与会者围绕影视剧与网络文学在媒介特性、文化符号传递及受众互动中的动态关系展开讨论,并进一步阐释了新媒体技术在文化输出中的潜力与挑战。
此次论坛收到来自海内外的近百份投稿。会议汇集了传播学与文艺学、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有志之士和优秀的青年学者,为探寻网络文学的跨语际、跨文化与跨媒介传播路径提供了颇受欢迎的学术交流平台。
(陈雅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