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学术写作系列工作坊 | 张志洲: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

作者:时间:2025-01-13点击数:

1月3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科研与学术写作工作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国际传播研究”第五讲“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在西校区国内大厦4号楼408会议室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为工作坊该系列讲座的主讲人,本次讲座由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主持。

嘉宾介绍:

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学术期刊《国际论坛》副主编,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曾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观点精粹

1. 话语权是“权力”概念的扩展

2. 传统上国际关系对于权力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中并没有“话语权”一项。过去的BBC、VOA 等擅长的“宣传战”“舆论战”是国际传播和意识形态之战,不等于话语权战争。话语权战争首先要有“话语权”概念上的自觉。

3. 中国“国际话语处境” 基本状况:西强我弱,常被“围殴”。但总体层面与各个具体问题、具体领域又有所差别,存在“东升西降”态势。

4. 结构性(国际政治权力结构和态势)、本质性(构成国家本质特征的制度、价值、文化等)、互动性(政策行为和话语上的互动)是分析话语处境的三大基本范式。


讲座内容

座伊始,张志洲教授对新时代、话语权、国际话语权做了概念上的界定。他指出,“新时代” 从2012 年至今有着政治特色性界定,但研究在时间上有所延伸;“话语权” 包含 “话语性” 与 “非话语性” 两类,且 “话语权战争” 需有概念自觉;“国际话语权” 则是话语权概念在国际层面的延伸,所不同的是行为体和主题范围均有所扩展,主权国家成为国际话语权的主角。国际话语权的本质是 “权力”。

张志洲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重视国际话语权问题的原因。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下,国际政治已演变为 “话语权政治”,诸多国际争端始于且终于话语权之争,争夺话语权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表现。同时,中国面临 “西强我弱” 的话语处境,在诸多方面受到挑战,如遭受 “中国威胁论” 等负面评价,面临国际舆论“不明真相”的误解,常被要求 “合法性自证”,存在国家整体上与具体问题层面上国际话语权的 “双层不足”,“话语逆差” 严重,话语传播与被接受效果不佳,国家形象常被西方主导舆论 “定义” 等。以南海问题为例,尽管中国有自身优势,但在主权主张的国际认同等方面仍面临困境。

张志洲教授对 “西强我弱” 的国际话语权结构进行了细致解析,涵盖实力、制度、观念、文化、学术、媒体舆论、认知、议题设置与规则制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造词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他同时指出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物质力量转化困难、国内舆论场分裂、话语认同不足、国家身份“被定义”、一些获得联合国背书的话语未获西方主流认同,以及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难题等各种困局。

针对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张志洲教授解释了国家主导性政策并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思路。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辩证看待 “话语音量” 与 “话语质量”;明确话语权建设层次;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统摄性作用,以之构建新的中国话语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寻找“话语盟友”,共同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自主话语体系;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与路径建设;确立中国的话语权战略;发展话语权类智库;做好话语环境建设;利用好物质力量建设的话语权效应,重点研究和应对美国的对华话语。

最后,张志洲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六点总结。第一,话语权意味着国际合法性,意味着掌握规则评判权,意味着利益的维护。第二,作为西方的“异质性”国家,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中崛起,必须有强大的国际话语权。第三,国际话语权的作用:不费一兵一卒,胜却千军万马。第四,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基本结构下,中国的 “话语处境”在总体上具有劣势、弱势和不利条件,要改变“西强我弱”结构和态势,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第五,中国崛起既是实力的崛起,也是文明崛起和价值观、软力量的广泛传播与“中国话语”被普遍接受,赢得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应该作为一项战略。第六,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任重道远,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应该有所作为。


供稿人:柴文晓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