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吕振亚应邀至国新学院举办讲座并受聘客座教授"新闻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作者:时间:2015-05-11点击数:

原题:吕振亚应邀至国新学院举办讲座并受聘客座教授

2015年4月29日晚,“国际传播论坛”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图书馆三层会议室召开,中国新闻网副总裁、北京南海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振亚先生以“‘中国式’外宣:缺什么?”为题举办讲座。

在讲座进行的两个多小时里,吕振亚老师用七个问题和两个案例分析,结合自己的经历,配以风趣的表达,向在座师生介绍了中国外宣的发展现状并揭示了“中国式”外宣的缺憾,引用了半岛电视台及俄罗斯电视台的案例阐释,最后点明了当下正是发展外宣的最好历史时机。

讲座伊始,吕振亚老师讲到当前中国正在做外宣的六家媒体机构有“两社两报两台”——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国际台对外广播、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他还将中国外宣的三大问题概括为:针对性不强、主动性不够、影响力不大。他认为我国的国家外宣战略需要准确的定位、定性、定职、定责。外宣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

讲座中,吕老师特别提到了我国外宣管理机构的重组:媒体融合和网络外宣。他表示这是一个好的契机同时也预示着外宣新发展的起步,同时国际联络局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外媒体的交流,我们不能关起门谈外宣,要让中国的声音有效地被外界听见。吕老师表示,由于国际形势变得复杂舆论斗争也更加激烈,中国外宣已经逐步进入新常态,我们的传播技术越来越先进,自我需求也日趋旺盛。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探索的途中,我们不妨借鉴走在传媒前列的俄罗斯的经验,避免分散有效整合,形成统一的平台,执行本土化的运作管理体系,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

讲座的最后,吕老师正式点明“中国式”外宣缺乏的是一块叫得响的品牌、一个听得懂的语系和一条行得通的渠道,我们需要思考怎样搭建亲民而不生硬的外宣体系。据吕老师透露,外宣极度匮乏具有西方思维的语言人才。他还表示,摸索的路上存在问题无可厚非,现在“中国式”外宣正在积极开拓,提升空间很大,发展态势是十分良好的。央媒对国际大事件的反应能力和专业水准已经上升不少,一直积极参与发声争取国际话语权,产生国际有影响力的平台指日可待。

讲座结束后,国新学院执行院长章晓英为吕振亚先生颁发客座教授聘书。章晓英老师表示,中新网的文风——国际视角+亲和力必然会发展成为主流文风。“中国式”外宣需要质的改变,需要我们换种话语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后辈的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厉芷扬 供稿 张凯旋 摄影

-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