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至10月8日,北外“国际出版”实践团前往英国,开始为期九天的调研行程。调研团主要参访牛津布鲁克斯大学、Ingram英国按需印刷厂、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伯德利图书馆、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剑桥大学、Blackwell’s、Waterstones、光华和剑桥大学出版社书店等,参加由英国出版领域专业人士分享的主题讲座,并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的学生进行热切交流,交换彼此对国际出版行业的洞察和想法。
1.学术讲座——了解中英出版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此次实践调研活动,安排了三场主题分别为“可持续性出版”“中国文学在英国的出版情况”“出版行业的挑战与发展”的专题讲座。
10月1日,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行业权威专家Adrian Bullock教授为大家带来“可持续性出版”的精彩讲座。他认为,出版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必须在环境保护中承担更多责任。Bullock教授深入阐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出版业的紧密联系,运用“可持续发展目标出版商契约”和“环境、社会与管治(ESG)”等关键框架,深入介绍、分析出版行业的绿色发展措施,并重点探讨出版行业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时应该如何转变思路,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Adrian Bullock教授介绍有关“绿色出版”的相关内容
北外“国际出版”调研团师生与Adrian Bullock教授合影
英国Sinioist出版社编辑李洋(Daniel Li)分享中国图书在英出版情况
Sinoist编辑李洋与北外师生在讲座后进行交流
10月2日,英国Sinoist出版社编辑Daniel Li做了“讲述故事—中国文学在英国的出版情况”专题讲座。他通过作家李佩甫《平原客》(作品英文译名Graft)在英国的出版案例,深入剖析中国文学作品如何跨越语言障碍,成功走向国际市场,以及中国文学在英文出版市场的发展潜力。Daniel指出,由于英国读者对非英文的翻译文学接受门槛较高,中国文学在英国翻译出版物市场中的占比仍然较低。最后,Daniel基于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数据,为中国如何改进国际出版成效提供了宝贵的务实建议。
10月3日,牛津国际出版中心主任Angus Phillips教授为师生们讲授“英国出版业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出版业是英国创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Angus教授从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出版、教育出版、学术出版、电子书市场,以及AI人工智能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详尽分享。他强调,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多样化发展,出版行业需要持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出版发展。此次讲座为调研团成员提供了深刻的行业洞见,启发大家思考如何应对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变革和挑战。
Angus Phillips教授与北外师生交流互动
Angus Phillips教授与北外师生合影
2.行业参访——体验英国出版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10月2日,师生们访问全球领先的按需印刷和出版发行机构Ingram,了解其从美国图书批发商成长为世界最大按需印刷企业的历程,以及Ingram创新的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 POD)技术。与以往出版业“先印后销”不同,按需印刷模式意味着图书仅在有订单时才会印刷,避免了大量库存积压的问题,促进了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次参访让大家更加清晰感受到中国图书进入英国市场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市场需求问题及语言障碍。中国出版商需强化国际合作,降低成本,提高翻译质量,施行基于区域与国别市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以增强中国出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北外调研团师生就Ingram公司的介绍进行提问
Ingram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为北外师生介绍公司发展历史
调研团师生与Ingram公司代表合影
10月4日,调研团分组参观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出版社之一,见证了学术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在出版社博物馆、图书馆,师生们详细了解牛津出版社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出版物。大家惊喜地发现在醒目的位置摆放着牛津和外研社联合出版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
调研团师生于牛津大学出版社前合影
调研团师生于牛津大学出版社前合影
3.校园参观——感受牛津、剑桥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10月1日上午,国际出版调研团走访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牛布大孔院英方执行院长张晓晨为调研团师生详细介绍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办学特色。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在文化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出版主题活动和传统文化体验等,成功吸引了大量本地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极大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认知。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英方执行院长张晓晨与调研团师生交流
双方互赠礼物
调研团师生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英方代表合影
随后,校方国际办公室代表Leonie Liu带领团队参观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主校区,详细介绍学校的主要设施,包括John Harry Brooks大楼、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IT中心以及国际学生支持服务。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为国际学生提供全面的签证支持、就业指导和文化活动,帮助他们顺利融入英国生活。学校还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提供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部分硕士课程包含带薪实习年,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国际办公室代表Leonie Liu与调研团师生进行交流
10月3日,调研团师生参观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该学院成立于1546年,作为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基督教堂学院不仅在学术和政治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闻名于世。学院的大礼堂(Great Hall)不仅是学院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用餐的地方,也是电影《哈利波特》系列中霍格沃茨大礼堂的取景地。
基督教堂学院讲解员为调研团师生讲解学院历史
基督教堂学院讲解员为调研团师生讲解学院历史
10月4日,师生们参观牛津大学伯德利图书馆。该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2年,由牛津大学毕业生托马斯·博德利爵士(Sir Thomas Bodley)出资重建,馆内藏有超过1300万册书籍和珍贵的手稿,涵盖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的各类知识领域。通过这次参观,师生们不仅领略了伯德利图书馆的学术魅力,也深刻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师生聆听伯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讲解员介绍
伯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部分藏书
4.交流访谈——了解中国出版的国际影响力和海外认知
10月3日下午,调研团与来自英国、德国、意大利、印度等多个国家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的同学们齐聚一堂,围绕各自国家的出版环境展开热烈讨论。同学们分享自己所在国家出版市场的特点和挑战。英国学生聊到数字化如何改变传统的出版方式,还讨论怎样用社交媒体这些新平台来让更多人看到书籍;意大利的同学谈到保护版权的重要性。此外,外国学生也表达了对深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强烈愿望,并对中文书籍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作的文化韵味和艺术特色提出了诸多建议,这显示出他们对中国文学的高度关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产品正逐渐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调研团成员同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学生进行交流
调研团成员同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学生进行合影留念
实践团师生调研水石书店
访问期间,同学们陆续调研了牛津的Blackwell's,伦敦的光华和Waterstones,以及剑桥大学出版社书店。
在位于伦敦唐人街的光华书店,同学们发现店内主要销售中国文学与文化类书籍,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如余华的、莫言的小说及刘慈欣的《三体》系列等。这些作品在当地华人、留学生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中广受欢迎。书店还通过组织文化课程和线下书籍交流会等,加深公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面对资金紧张、空间受限和治安问题的挑战,光华书店负责人表示,书店将继续致力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即使面临经营压力,也会坚持运营伦敦唯一的一家中文书店,守护好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
光华书店
墙上中外读者的留言
墙上中外读者的留言
在英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书店——位于剑桥市中心的剑桥大学出版社书店,同学们了解与中国文化相关书籍在剑桥出版社的出版情况。据实践团成员们的观察与调研,剑桥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国图书以政治、历史与传统文化等内容为主。购买中国相关书籍的顾客以中年男性或相关专业学者为主要群体,他们对中国政治与历史更感兴趣。这也提醒我们需要拓展更多年轻读者群体,吸引他们阅读中国书籍,了解中国文化。
实践团学生与剑桥大学出版社书店店员进行交流
牛津本地最大的书店Blackwell's外景
Blackwell's Booksellers书店内景
【实践感悟】
01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宋毅
通过走访牛津、伦敦、剑桥三地的大学、图书馆、大学出版社、孔子学院、博物馆、书店,与当地学者、师生、民众交谈研讨,我们对知识生产、出版行业的绿色发展、中国主题出版物在英的传播情况及对华认知信息渠道有了更加丰富的了解,其中有惊喜、有遗憾,有希望,对未来如何助力中国的“国际出版走出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此次实践活动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外国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的热情和双向交流愿望。北外同学们在此次研修活动中也表现出良好的英文沟通能力和学术素养。最后,我想特别感谢外研社国际人才发展中心、牛津孔子学院、国新传学院、学生处、国际处、组织部的诸多同事们,得益于他们专业的工作效率和支持热情,我们这个大团(27人)的调研活动顺利开展。
02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王薇薇
此次参与“国际出版”英国调研团,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通过参加专题讲座、企业参访,深入了解了绿色出版、按需印刷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数字化时代,电子书籍、有声读物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通过与英国师生交流调研,实地探访各大书店,真实掌握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更清晰认识到国际传播工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发力的重点。一周多的时间和同学们朝夕相处,深切感受到北外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跨文化交流沟通和思辨能力。此次海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感谢团长宋毅老师的策划、引领,还有24位同学的团队合作,期待产出更多丰硕的调研成果,助力北外更有效地开展国际传播。
03 专用英语学院教师 张东英
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有着三重身份,一是英语老师,二是国际传播的研究者,三是带队老师的助手。作为老师,我最大的收获来自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讲座。专家们的内容有学术深度,讲解却十分生动,而且讲座本身互动性非常强。这对我课堂教学有很大启发。其次,作为国际传播的研究者,这些讲座让我发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和国际传播新思路。最后,作为带队助手,我在出发前就已经从宋毅老师那里学习到了明确调研任务,任务分配到组、坚持活动日志等团队管理的方法。在研学期间,宋老师和王薇薇老师对学生纪律要求严明,在安全保障前提下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调研空间,保证了同学们的文化体验和学术实践达到最佳的平衡。总之,这次活动对我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提升都是一次特别难得的机会。
04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23级博士生 王乐怡
在牛津调研期间所参加的三次讲座令我印象深刻。三位老师分别从学界和业界的视角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极具启发性的分享。让我了解到一本书从诞生到发行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出版行业本身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出版业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开始了转型与调整,不断适应着时代的要求,而这些现象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影响因素也将是我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05 英语学院23级硕士 王安然
作为英语学院的学生,一直很想来英国看看。探访过牛津、伦敦、剑桥三地,令人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是或古典或现代的风景建筑,更是同当地民众的交集与交流。聆听绿色出版讲座,前往Ingram公司参访,让我了解到“print on demand”这个全新概念。堪称“私人订制”的服务能够有效节约人力物力,实现环境友好。而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学生的交流会上,我结识了一位来自比利时的研究生。通过交谈,我认识到,中国文化和出版物的受关注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探访牛津大学出版社图书馆时,发现与中国相关的书籍数量还非常有限。作为翻译专业学生,更需要反思如何对外推介我国文学作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06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22级研究生 刘天韵
在为期七天的英国调研之行中,我们走过英国牛津、伦敦、剑桥三个城市,深入了解了中国图书在英国的出版和传播状况,以及当下面临的挑战。在参加讲座以及参观按需印刷厂ingram公司后,我了解了ingram独创的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 POD)理念和技术。这一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出版模式,避免了大量库存积压的问题,为今后中文图书及其译著的国际出版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灵感。通过参访书店,以及与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出版专业的学生交流,我也了解到,中国图书在英国市场的出版仍然面临着文化差异、市场需求、语言壁垒、政策审核等挑战,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打开思路,进一步推动中文图书及其译著的国际出版和传播,破除偏见,让世界看到更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07 国际关系学院22级本科生 徐萌璐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中国书籍海外出版传播的共同担忧在于担心外国读者不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难以理解中国文学的精神内涵,从而影响作品的接受度。这种担忧反映了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普遍焦虑。但是,这种担忧也可能成为传播的壁垒。过于强调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出版社倾向于选择更符合西方审美或易理解的作品,从而忽略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深度。实际上,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文化和语言界限,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例如,《神圣家庭》虽为乡土小说,但其成长、追求和自我实现的主题具有普遍性,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也能产生共鸣。因此,尽管文化差异存在,我们应积极寻找能跨越文化障碍的主题,并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吸引外国读者,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图书的国际传播。
08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22级本科生 隋雁萌
此次参与“国际出版调研”海外实践团,我深感受益匪浅。我们参访了牛津、伦敦、剑桥三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尤其是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与出版学专业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英国出版业与中国的不同之处。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参观中,我对经典出版机构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传统与创新平衡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在水石书店的参访,则让我感受到英国读者与出版市场的紧密联系与丰富的文化需求。这次实践不仅让我开阔了国际视野,还让我更加明确了中国出版物在海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激发了我未来在国际出版领域深耕的热情。
09 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22级本科生 巴音夫
本次研学活动,我深感其意义深远,内心颇为触动。除了英国的靓丽风景,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李洋编辑的讲座,中国文学作品在英国市场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总体占比仍然较低。这一现状不仅反映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所带来的挑战,也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次研学之旅的诸多讲座与实践教学让我明白,作为国际传播的新生力量,需以更加积极和创新的姿态,致力于推介中国海外出版作品,打破文化偏见和误解的壁垒。正如李洋编辑所建议的,在书籍的基本信息介绍和关键位置,巧妙融入能引发海外读者兴趣的中国文化元素,或可成为一条有效的传播路径。我衷心期望能有机会投身于此项事业之中,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绵薄之力。
【结语】
此次调研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国际视野,深化了对国际出版行业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推动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家深刻体会到,出版不仅是文字与技术的结合,更是文化与心灵的对话。在国际传播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打破语言与文化的壁垒,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了解更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故事。让我们一起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合影留念
大合影留念
撰稿:王乐怡、曹艺、刘天韵、张佳琪、隋雁萌、傅新喻、崔航旗
摄影:孙远杭、杨丹妮、乔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