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各新闻机构发布的两会国际传播词云图备受关注。同时,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不少关于国际传播的议案提案。我国国际传播现状如何?未来将有哪些发展趋势?《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北外国新学院)院长姜飞进行了采访。
强化技术领域投入 深化特色研究探索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两会越来越吸引全球媒体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报道的境外记者人数再创新高。“还有很多境外华文媒体的老总专程赶来,整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真实、立体、全面地进行报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姜飞分析道。
作为教育部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闻与传播业历史与现状研究”首席专家,姜飞对我国国际传播实践探索有着自己的观察视角。他认为,总体来看,国际传播格局从“西强我弱”向“于我向好”的局面转变。围绕外交布局,大国首要、周边重要的原则,应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传播研究的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国际传播的着墨达150多字。在姜飞看来,这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以贯之的政策支持,对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一以贯之的加大投入,对于增强国际话语权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对于平衡的世界传媒秩序和国际传播格局理念的一贯坚持。
现阶段,全民高度重视国际传播的氛围已悄然成形。姜飞认为,业内应以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力强化信息传播技术领域的投入,大力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大力加强中国文化和中国媒体走出去的全球布局,大力加强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布局,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5·31”重要讲话(以下简称“5·31”讲话)的精神在全党和全国落到实处,并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及新的知识生产体系创新等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姜飞的观察与思考落于北外国新学院的沃土,开出了创新之花。据他介绍,作为以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为特色的高校新闻学院,北外国新学院主要以国际新闻采写与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国际出版研究与实践、国际体育传播、国际舆情与计算传播、Z世代与创新传播等6个方面的国际传播研究。未来,其将以国际传播视野下的“Z世代”媒介活动、传播规律研究为主要内容,把新闻媒体传播与中外青年跨文化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学术思想与专业特色的信息调研、发布、创新实践平台。
深入调研弥补短板 提升平台建设质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国际传播相关议案提案引发热议。如,“弥补国际传播的短板,打造综合高质量国际传播平台”的提案,建议高校设置国际传播博士点和国际传播人才班等。
“这些议案提案可谓切中肯綮。”姜飞认为,加强国际传播平台建设是王道,以学科点建设为牵引加大重点和高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是焦点,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弥补国际传播的短板是重点也是难点,整合各个部门和社会资源不断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可以视为未来十年的基本国策。
据姜飞观察,自“5·31”讲话以来,各个省级媒体和机构开始布局国际传播中心,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重点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各个领域开始配合国家战略布局加强传播渠道和平台建设,各个大学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和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投入大量教学资源,各大媒体按照国际传播建设规划稳步推进在世界各地的传媒平台建设和国际信息传播量质提升。
当下,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媒体集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战略体系,已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姜飞看来,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如何深入批判殖民主义时期建立起来的全球殖民传播体系;二是政治格局问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基于广播和电视信息传播基础结构建设起来的美欧国际传播霸权,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突破和超越的问题;三是话语权建设和话语方式转型问题——如何加大力度加强国内和国际传播,推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四是信息传播平台的垄断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兴社交媒体基本上被美欧垄断,国际理性的声音无法对话,重大国际事务缺乏平衡手;五是全民跨文化素养问题——对于信息媒介的认知,需要从小学抓起。
对于以上问题,姜飞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加强平衡、有效的世界传媒新秩序和国际传播新格局建设方面的工作;二是加强平视世界,平等自信地介入国际事务所需的文化和思想工作;三是加大国民媒介素养和跨文化素养的培训,增强信息辨识能力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聚力综合素质提升
国际传媒人才的培养,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牢固基石。“我国国际传播人才总体上来看,是不断提升和进步的。”姜飞介绍,2009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设立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选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在内的5所高校落地,2021年又增加了3所高校,体现出国家对于国际传播人才求贤若渴的形势和加大培养力度的重视。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开办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北外国新学院有着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其以北外雄厚的多语种教学优势为依托,以复语型、复合型、全媒体新闻实务教学为特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熟悉我国国情、通晓国际新闻传播规则的多语种、复合型、全媒体、跨文化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北外国新学院首创与央媒订单式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与新华社开办本科‘国际传播战略实验班’。”姜飞介绍道,北外是第一批设立国际传播二级博士点的高校,2019年联合32所高校和新闻传播院系发起“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下创设“国际传播分会”。
“作为国内高校中国际传播教学和科研实力强劲的学院,学院拥有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姜飞说,目前,全院专任教师由专职教师、外国专家和业界记者组成,有海外访学或留学经历的教师15人,占教师总数的65%。学院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程占课程总量的60%以上,在北外非外语专业中位列第一。
“国家相关部委正在加强论证在国际传播一级学科以及专业博士点建设的可能性,体现出对于高级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要与路径可能性。”在姜飞看来,从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视角看,目前国际传播专业投入了较多的教育资源,但总体上还需要更多维度地考察现实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加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加深对国际传播历史和现状的调研,加强英语和多语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加大跨学科培养力度,可谓任重道远。
姜飞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广联)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闻与传播业历史与现状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传播学理论、传播思想史、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新媒体研究。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 常湘萍
排版 | 雷欣雅
审核 | 崔灿